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文章详情
 
文章搜索
 
 
从开国君主看周汉时期古鲁国的兴衰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6-09-19 14:03:50    文字:【】【】【

  曲阜在周汉时期作为古鲁国的国都历经千年,地位特殊,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以“礼仪之邦”闻名中外,但由于时间久远、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很多土生土长的曲阜人对于古鲁国兴衰成败的历程都说不甚清楚。下面让我们从认识古鲁国的4位开国君主入手开启对古鲁国历史的探究之旅。

  一、代父就封的鲁公伯禽

  伯禽,周公旦之子。据《史记 鲁周公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伐纣克殷后,“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周公被封为鲁公仍留在京都辅佐周武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心天下人闻听武王讣讯而背叛朝廷,就登位代成王主持国家政权。“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在伯禽就任鲁公前进行了一番训诫:“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我作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还要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而起来接待贤士,生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居国自傲。”


从开国君主看周汉时期古鲁国的兴衰

  现在曲阜周公庙元圣殿院内立着一块清代的石碑——《金人铭》碑,记载了2500多年前孔子观“金人铭背”的典故。碑文内容在汉刘向《说苑·敬慎篇》和《孔子家语·观周》中均有记载。“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终,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惑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孔子当年走进周公庙,看到在庙堂台阶右侧立着一个嘴上扎了三道封条的铜人,在铜人的背上刻着周公叮嘱儿子伯禽如何立身处世的铭言,告诫他要谨言慎行,要防微杜渐,要谦卑内敛,要淡泊名利,要虚怀若谷,孔子看后颇为感慨。将金人置于周公庙内从祀周公,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入庙时每每见之,从而牢记祖训,以铭文自诫。

  伯禽即位之初曾因报政迟晚令周公失望。据《史记 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是说伯禽当初受封至鲁,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问:“为何如此迟晚?”伯禽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要等服丧三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迟了。”太公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问:“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的仪节,一切从其风俗去做。”周公叹息说:“唉!鲁国后代将要为齐国之臣了,为政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由此看来,鲁公伯禽过度重视礼仪教化,对此作为父亲的周公并不十分赞赏。

  伯禽即位后,管叔鲜、蔡叔度等人因不满周公摄政,于是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 ,当时的淮夷、徐戎等也闻风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军到达肸邑(bì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抵御叛军,并亲自作《肸誓》,以严明军纪:“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无敢寇攘,逾墙垣。鲁人三郊三隧,歭(zhì,储备)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告诫全体将士:“准备好你们的盔甲,不准马虎。不得损坏牛栏马厩。马牛走失,奴隶逃亡,不准越次追逐,得到的要敬还原主。不许抢劫侵扰、越墙盗窃。三方远近郊区,备足草料、粮食、筑垒工具。我们甲戌日修筑营垒,征讨徐戎,不得迟误,否则处死!”将士们群情振奋,奋勇杀敌。伯禽带领将士奋战两年最终在周、齐的帮助下击败叛军,安定了鲁国。讨伐平定徐戎这件史事显示出伯禽不凡的军事才能。

  伯禽在位46年,谨遵父亲的教诲,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闲暇之余,他时常想念远在镐京的父亲,于是在鲁城中用土筑了一个高台,经常登上去西望镐京,借以寄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东野志》载:“古鲁城旧迹望父台,在城北一里。鲁公筑高台以望西京,思念其父。”望父台位于曲阜明故城以北1里左右,孔林林道以西,一座古台经过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当地的百姓津津乐道于“望父台”的历史故事,对伯禽的一片孝心心存敬重。

  因周公在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方面功勋卓著,受到周王朝的极大尊崇。周公去世后,周成王“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成王特淮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让鲁国使用与周天子一样的礼乐,以此彰褒周公的德行。因此鲁国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在后来“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吴国公子季札访鲁曾“请观于周乐”,晋国正卿韩宣子访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感叹 “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为王也”。

  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伯禽代父就封鲁公,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楚考烈王伐灭鲁,共历34世,历时800余年,一直以曲阜作为鲁国国都。


从开国君主看周汉时期古鲁国的兴衰

  二、家世显赫的鲁王张偃

  张偃,是西汉第一代鲁王。祖父为赵王张耳,母亲是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长女鲁元公主,其父张敖曾经封为赵王,后来废为宣平侯,其姐姐为孝惠皇后,可谓家世显赫。他的外祖父刘邦、外祖母吕后、母亲鲁元公主的身份地位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均有大量的记载或传说,在此不再赘述。

  张偃的祖父张耳,曾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军,因扶赵抗秦有功被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常山被陈馀兵攻破后投奔汉王刘邦。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派张耳和韩信攻赵,张耳、韩信背水一战,突破了赵国的井陉,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馀,在襄国追杀了赵王歇。韩信报请汉高祖封张耳为赵王。公元前202年,张耳逝世,谥号景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当前位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0 曲阜市周公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鲁ICP备16042102号-1